認識多一點,生活才會變得精彩一點!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葉進強部落格: 《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 让民众了解政府部门操作

葉進強部落格: 《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 让民众了解政府部门操作: (北海1日讯)出书已在槟州政坛形成一股潮流,继槟州首长新闻秘书张燕芬撰写《28楼- 窥看林冠英》后,槟州民联再诞另一书籍-《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 顾名思义,《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是一本旨在帮助民众的书籍,作者叶晋仰将他担任槟州行政议员林峰成特别助理及选区助理期间,所遇到...

《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 让民众了解政府部门操作


(北海1日讯)出书已在槟州政坛形成一股潮流,继槟州首长新闻秘书张燕芬撰写《28楼- 窥看林冠英》后,槟州民联再诞另一书籍-《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

顾名思义,《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是一本旨在帮助民众的书籍,作者叶晋仰将他担任槟州行政议员林峰成特别助理及选区助理期间,所遇到的选民的疑问,透过文字一一解答,让民众在步入政府机构时不再毫无头绪,求助无门。

作者将赠送100本《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予《光华日报》读者,有意获得该书籍的读者们敬请密切留意本报近日内刊登的“兑换方式”的通知启事。

“我担任林峰成的特别助理,也就是在光大上班,而夜间,我也会一周三天到服务中心协助选民解决问题,三年以来,我看到了许多选民的困惑,例如如何申请儿童报生纸、公民权、廉价屋及社会福利部援助金及市政局小贩执照等,民众往往对此毫无概念及方向。”

叶晋仰补充,许多人看似了解或明白本身工作的基本权益,但当他们本身或亲友被雇主无故解雇时,却完全不懂如何处理,虽知我国有劳工局,却不懂如何申诉,为此,他也在书中探讨劳工部课题,让更多“打工仔”面对类似问题时知道如何应付。

民众个案写成文章

书中,他也把民众的个案写成文章,分成12个课题来与读者分享,他也希望该书本也能够协助其他议员助理更了解政府部门的操作,以更有效地为民众提供服务。

该书本所探讨的11个部门计有威省及槟岛市政局、国民登记局、大马移民厅、槟州秘书署房屋部、社会福利局、大马劳工局、社会保险机构、大马法律援助局、首相署公共投诉局、消费人索偿仲裁庭及槟州妇女醒觉中心。

《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也是槟州首本以中文介绍政府机关的书籍,每本售价19令吉80仙,可于大众书局买到;有意享有更多政府机构的福利?那就万勿错过该本最佳好帮手了!

让人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福利

“政府机构中都提供许多福利,只是许多人都不知道而错过了,《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的出版,就是希望能尽可能让更多人民从政府提供的福利中受惠。”

叶晋仰举例,在每个州属都有一个机构叫做大马法律援助局,民众只需缴付2令吉就可以得到法律援助,但许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导致许多经济情况不佳者错过申诉正义的机会。

“另外,首相署公共投诉局可接受的投诉范围也非常广,这是一个很好的申诉管道,该被民众所善用,以免放着该良好途径不用而形成一种‘资源浪费’。”

收集资料、撰写至印刷都是一手包办,叶晋仰花了两年时间,终让《光大52助理一笔之力》面世!

连最基本的赞助商都没寻找,出书开销一切都由叶晋仰自己出资,只为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选民,让每个人都了解政府部门的运作方式,以方便寻求援助。

他坦言,目前,已有两家出版社与他接洽,要为他出版该书籍,惟,目前他还在考虑中,因为,当初出书的目地不是为了盈利,助人才是最大的宗旨。

注:此文乃取自《光華日報》,刊登於2011年12月2日。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我在《東方日報》11月份的專欄:“勿重蹈馬哈迪時代覆辙”


能源、綠色工藝及水務部長日前向媒體宣佈,政府考慮把英達麗水公司 (Indah Water) 和排污局 (Jabatan Perkhidmatan Pembetungan) 組成一家“全國排污公司"(NASCOM)來管理國內的排污工作,並強詷該公司不會被私營化,管轄權仍屬於政府。

在這裡,筆者先不談該公司一旦成立後,是否不會被私營化的問題,而是先談談,當局該不該成立“全國排污公司”。

過去,原本屬於地方政府管理的全國化糞池和廢水排污管理,卻因為國陣政府在1993年將全國超過2800個廢水處理廠交由一名企業家私營,成立英達麗水公司。不料,該公司卻於2000年因經營失敗,而必須由前首相馬哈迪出手拯救。

當時,馬哈迪以“保障公眾利益”為由,以2億令吉的價格,將這家公司國營化。當年,英達麗水公司已背負高達7億令吉的債務。

事隔11年後的今天,國陣政府又重新提出,將英達麗水公司及排污局組成“全國排污公司”,主要是想取代或重新包裝英達麗水公司,然後再接管排污局旗下所有的建設工程,包括化糞池工程等,再逐步將這家公司私營化。

如果說政府只是利用成立“全國排污公司”的名義,重新包裝英達麗水公司而沒有改善其公司內部管理或運作等弊病,相信這也只是“掩人耳目”,“換湯不湯藥”的做法,一旦這家公司交由某財團私營化後,在管理方面再次失敗,政府將可能再度挪用人民的血汗錢來拯救這家私營公司。

屆時,不但政府面對巨大損失,人民也將無法在此計劃中受惠。再說,英達麗水公司在財政部的管理下長年虧損,無法在11年內將公司帶出危機,轉虧為盈,反之,政府每年還必須輸錢拯救,該公司才得以延績下去。

試想想,如果新成立的公司管理層仍同屬一批不專業人士領導,那麼他們又能否為政府、人民改善目前所面對的局面?這可能只會加強或助長該公司繼續壟斷廢水排污建設的市場,從中牟利。

因此,筆者認為,政府若有誠意解決全國排污問題,就必須重新檢討,把廢水排污管理權歸還州政府,由各州政府與水務一并管理。

所謂:“決策正確,是人民之福;決策錯誤,是人民之禍”,所以政府應該吸取馬哈迪時代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辙,激起民怨。

注:此文已於2011年11月15日,刊登在《東方日報》紙上議會,題目是:該不該成立全國排污公司?-作者葉晉仰

我在《東方日報》9月份的專欄:“大馬不靠外資,靠什麼?"


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說:“我國不要再靠外資,推動國內投資才是上策”。而筆者認為,推動國內投資固然重要,不過吸引外資,更為重要。

怎麼說呢?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及東南亞多個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在80年代受外資青睞的馬來西亞逐漸失去吸引力,先是美資與日資出走,再來就是台資轉戰越南、泰國和印尼。在東南亞十個國家裡,馬來西亞過去的吸資能力只比柬埔寨、緬甸和汶萊好,不過確比新加坡、泰國、印尼和菲律宾來得差。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過去這些年來,外資已經減少來馬,甚至撤離我國,轉到其他國家投資,若我國再沒有想出一個更好的方法吸引外資,恐怕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會影響我國的經濟地位。

不過,就因為外資的流入,我國在2010年成功吸納91億美元(約273億令吉)外資,不僅重返全球金融風暴前水平,更超越2007年的巔峰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成為東南亞10大外資流入國的第三位。

如果現在,我們依敦馬所說,不再靠外資,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國內投資,這樣將導致我國隨時在東南亞國家失去競爭的能力。

再說,依目前我國經濟的狀況來看,國內投資還未達到成熟階段,政府仍需要依靠外資來推動我國各項發展。所以,當局更應該設法,以確保外資能夠繼續選擇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進行各項投資。

我再舉例,根據過去記錄顯示,就因為外資卻步,導致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一年不如一年。從1998年至2009年這段時間,泰國在招資上已超越馬來西亞,緊接是印尼國家,再來就是越南,就連一直不被看好的菲律宾國家也於2009年前赶上我國,成為外資新寵。

雖然我國於2010年開始已有不俗成績,不過流出的資金仍達130億美元(約390億令吉)。因此,我國更應該把握機會,繼續扮演積極角色,推動各項有利於外資政策,以讓我國在今年能因外資的流入而取得更大突破。

所謂“吸引外資靠政策,發展企業靠人才,穩定勞力靠工資,發展壯大靠團結”。若政府要吸引外資,就必須要有好的政策,而非“不靠外資,推動國內投資”就能解決目前我國所面對的經濟問題。

注:此文已於2011年9月20日,刊登在《東方日報》紙上議會,題目是:敦馬說不要再靠外資,推動國內投資才是上策?-作者葉晉仰

我在《東方日報》8月份的專欄: “警方應加強巡邏,免潑漆火攻事件再發生”


民主行動黨檳州總部4天內先被潑漆後被火攻事件,已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由於事態嚴重,內政部長希山慕汀已指示警方,全力徹查有關案件,並准備懸賞緝拿不法之徒。

先不談警方是否能在短時間內破案,將幕后黑手繩之於法,我們先談談,警方如何保護民眾的財產和安全。

在行動黨總部於14日遭人潑漆後,第一時間,民主行動黨全國秘書長林冠英,以及州聯委會主席曹觀友向媒體發表,要求警方給予關注。而筆者也以檳州社青團宣傳秘書的名義,促請警方加強巡邏隊伍,特別是凌晨時分,一旦發現可疑人物,應立刻趨前詢問,以免滋事者有機可乘,繼續生事。

不過,遺憾的是,相隔4天,潑漆事件再次發生在同一個地點。而且,這次更加嚴重,總部遭人縱火。當時,放在總部門前的舊報紙、准備贈送的國旗,以及一些海報都一一被燒毀。所幸即時被居民發現,火勢才在第一時間被扑滅。

雖然總部內並沒有受到波及,不過,這已使到附近居民的安全和財產受到威脅。如果當初警方抱著積極態度,在凌晨時分,加派人手在事發地點進行巡邏,相信緃火者不會輕易得逞。

在這裡,筆者並非質疑警方的辦事能力,只不過,根據過去記錄顯示,光大區州議員黃偉益服務中心多次遭人潑漆,大山腳區國會議員章瑛住家也曾被人惡搞,而警方至今仍未破案,緝拿任何可疑人。

這不禁讓人擔心,事件會否再次發生。如果警方再不採取積極行動,不排除將有更多類似事件沖著行動黨而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繼續發生,筆者認為,潑漆事件不管發生在民眾居宅或是政黨服務中心,警方一旦接獲民眾投訴,就必須立刻展開深入調查,而不是等到弄出人命後,才來設法挽救,那一切已晚了。

另外,究竟是社會生病了,還是議員們倒楣?希望那些對政黨議員存有不滿者,通過合法管道來傳達聲音,而不是以暴力行為來宣洩他們的不滿,這樣將導致整個社會陷入一個不安的局面。

注:此文已於2011年8月23日,刊登在《東方日報》紙上議會,題目是:政黨服務中心頻遭破壞,是社會生病了嗎?》-作者葉晉仰


《東方日報》

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我在《東方日報》5月份的專欄:“民聯不跟隨中央腳步舉行全國大選”


檳州首席部長兼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於上週三宣佈,若今年中央政府閃電舉行大選,民聯所執政的4個州屬,即檳城、雪蘭莪、吉打和吉蘭丹,都不會同步解散州議會。

新聞見報後,有關宣佈即成了筆者身邊朋友不斷追問和關心的問題。有人給予支持,也有人抱著“看不好”的心態去看待有關事情。

其實,民聯各州領袖所作出的這項決定,不管獲得大家的支持與否,目前已不是那麼的重要了,因為,依現在的政治局勢來看,民聯是有必要尋找對策,以確保他們可以在充足的時間或任期內,落實各項有利於民的政策,同時也可藉機,攻破巫統“大選”陰謀,不再跟隨巫統腳步,決定選舉的日期和時間。

依據州憲法,各州政府在任期未滿5年,是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跟隨中央政府的決定,舉行選舉。更何況民聯從308執政至今,才短短的3年,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服務人民,若中央政府閃電大選,民聯將會辜負人民對他們的冀望。

就檳州而言,許多有利於民的大型發展計劃,如檳島至北海建造海底隧道計劃等,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落實和進行,若大選突然說來就來,肯定的將會影響州政府未來的發展。

因此,檳州首席部長林冠英已率先作出表態,除非來屆全國大選落在2012年,否則民聯是不會奉陪的。

雖然說,有關決定乃只是行動黨於週一中委會的一項決定,不過,目前除了檳州和雪州,民聯另二個州屬即吉打和吉蘭丹是否給予支持,仍需磋商。

不過,筆者認為,為了不受巫統“大選”政治陰謀的影響,相信有關建議將會獲得民聯最高領袖的支持,而民聯的這項決定,仍是一項對的決策。


注:此文已於2011年5月31日,刊登在《東方日報》紙上議會,題目是:民聯州今多不選舉-作者葉晉仰

我在《東方日報》7月份的專欄:“就饒了我們吧!”


從明年開始,人力資源部有意將調高我國僱員的社會保險繳納額,以平衡該機構“入不敷出”的賠償。

根據人資部長拿督蘇巴馬廉指出,目前該部正研究上述舉措的可行性,包括從明年起增加社險的保障服務及項目。不過,筆者認為,若此項措施於明年正式落實,相信將會增加打工一族在經濟上的另一種負擔。

因此,筆者大力反對和不贊成人力資源部調高僱員社險收費的這項做法。

怎麼說呢?依我國目前百物騰漲,僱員薪資卻一直沒有增加的情況來看,當局是不應該調高社險的繳納額,以增加僱員的壓力。當局必須考量僱員在經濟上是否已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這些額外開支?

根據人力資源部長向媒體表示,我國與先進國相比,僱主及僱員的社險繳納額是非常的低,先進國社險繳納額占僱員薪資的二至三成。

不過,筆者認為,雖然僱員每月繳納的社險額不高,只是僱員薪資的2.25%,其中的1.75%是由僱主支付,剩餘的0.5%則從僱員薪資扣除。不過,若長期計算,它仍是一筆大數目。

例如,一名僱員每月的薪資是850令吉,而他必須繳納的社險費為4令吉25仙,其僱主則必須繳納14令吉86仙。不過,若僱員的薪資越高,他們每月所繳納的月費相對的也更高。

若當局依據先進國的例子,要求我國僱員繳納二至三成的社險費,那肯定將會把僱員們推向絕路。

為了不讓僱員或打工一族在百物騰漲的情況下,仍需承受這種壓力,筆者還是希望人力資源部能夠三思而後行,以免引起僱員對當局的不滿。

注:此文已於2011年7月26日,刊登在《東方日報》紙上議會,題目為“社險該不該調高收費?”。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我在《東方日報》6月份的專欄:“今年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為慶祝7月7日檳州入遺3週年紀念,檳州政府已策劃舉辦長達一個月的系列慶典活動,讓來自海內外人士,對檳城古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今年的慶典會比以往來得大型,相信不只可吸引檳城人,同時也將吸引遠自外國如泰國、香港、澳洲、菲律賓、新加坡、印尼、汶萊、紐西蘭及台灣等的遊客。

今年主辨單位收集了近90項精彩活動,包括歌劇工作營和演出、檳城名人名語牆壁裝置藝術、名廚大賽、劇場演出及舞蹈等。而今年慶典也注入了不少新元素,其中“老屋講古”、“孫中山史跡巡禮”及“日據時代的檳城”等主題講座,並展覽出檳城具有歷史價值的照片,這都是去年慶典沒有而新增設的一環。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慶典以外,今年最令筆者感到震憾及興奮的,即是全城募集檳城各族人民黑白臉部特寫,以2000張特寫照片拼湊出多元種族瑰麗,打造《族群融合》(Blending Of Blood )的主題照片展。

這是一個非常突破及附有創意和意義的全民活動,而展覽的特寫照片是以黑白顯現,目的是打破膚色、宗教和背景藩籬,真正展現出“一個馬來西亞”的概念。

單是這一項活動,筆者就已經迫不及待,想出動全家人支持和參與,並且竖起姆指,贊這個活動辦得好!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項活動已帶出檳城各族人民和諧共榮,同時也展現出我國是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國家。因此,州政府應該加強推動更多類似活動,以促進各種同胞和諧共處的精神。

另外,筆者認為,雖然州政府在舉辦入遺慶典已有2年經驗,不過,除了宣傳,在交通安排方面,還是必須要多加關注,尤其在檳城國際機場,距離市區大約20公里,若該機場的交通包括巴士或的士安排不當,將影響遊客心情。

所以,主辦單位應該費點心細,以確保遊客抵達檳城後,有充足的交通工具,以避免遊客對檳城留下不好的印象。

注:此文已於2011年6月28日,刊登在《東方日報》紙上議會,題目為“檢視檳城入遺週年慶典”。

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葉進強部落格: “走入地方政府部門,我懂,你懂嗎?”

葉進強部落格: “走入地方政府部門,我懂,你懂嗎?”: "走入地方政府部門,我懂,你懂嗎? 過去2年來,除了在檳城光大52樓上班之外,每逢週一,週三及週五晚上8點,我都會到檳州行政議員兼峇眼惹瑪區州議員林峰成位於北海拉惹烏達(Raja Uda)的服務中心協助民眾解決問題。 在協助民眾解決問題之際,我發現大部份民眾對州政府,尤其與他..."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葉進強部落格: “天啊,誰來幫幫我?”

葉進強部落格: “天啊,誰來幫幫我?”: "在YB服務中心,常常都會有人問我,要如何申請政府援助金?而他們必須符合那些資格? 我告訴他們,只要家庭收入低於700令吉,那可能就會有機會獲得政府每月所提供的援助金。其實,前往議員服務中心尋求援助的民眾,多數為貧困人士,他們希望,政府援助金能夠減輕他們生活上的負擔。 記得,..."

阿姆斯特朗承认月球上有外星人


这正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几十年来科技进步却只登月了那么一次

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相信外星人就在月球上面,而且,他们的总基地就设在我们看不到的月球背面。这也是美国完全中断月球勘探和拒绝在月球上建设基地的真实原因。
自从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球之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便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至今依然如此。据说,当时阿姆斯特朗等上月球的那一刹那,电视转播的信号突然终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陆续有很多内幕人物告诉公众,当时登月时电视信号突然中断的那几分钟,竟然是因为阿姆斯特朗遇见到月球上的外星人!当时美国、苏联甚至中国的无线电爱好者,有不少人截获到了阿姆斯特朗遇见外星人时的信息,这个便是拥有VHF收信装置的匿名业余工作人员们,当时拦截窃听了NASA和宇航员之间的通信内容:
NASA:出了什么事?阿波罗11号请回答……
阿波罗11号:“这‘家伙’真大!天啊!真是巨大……简直不敢相信!那里有和我们不一样的宇宙船……他们在看着我们!
40年来,对此从不回应的阿姆斯特朗,终于在登月4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的时候开了尊口:“月球上有外星人基地,他们希望地球人离开月球。阿波罗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共同目击了那个外星人基地,并且,录像胶卷上也留下了那个基地的影子。”而据海军情报局的米尔顿·坎普说:“那里有外星人基地和极其巨大的采矿现场,还有在后来的目击报告书里写成‘母航’的巨大的外星宇宙船。那些外星人拥有人类无法企及的高科技技术,他们摧毁地球最多只需要一个小时。”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两个人在1969年7月21日历史性的月球着陆当时都亲眼目击了飞碟。直到1979年,负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信部的毛里斯证实了阿姆斯特朗确实亲眼看到了着陆在月坑上的两架飞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内部的人员都知道这件事情,但是谁都不开口讲……”
后来“所有的阿波罗和双子号宇宙船在飞行过程中都毫无例外地被不明飞行器跟上,有时候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候跟得很紧……每当这个时候宇航员们都向地面管制塔报告当时的情况,而地面管制塔每次都命令要保持绝对的沉默。”所有的宇航员被严厉要求不准说出一切有关他们的目击的事件。
但阿姆斯特朗坚定自己的立场,他表示外星人的航空船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亲眼所见,航空船巨大无比,毋庸置疑,一定是外星人的基地。当他被问及如果月球背面的确是外星人的基地的话,那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何还要继续向月球发射其他宇宙船的问题时,他这样回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必须得承担起这个责任,他们不能突然中断对月球的探险,这样必然在地球上引起恐惧心理。可是从那以后真的是匆匆忙忙挖一锄土就回来了。”

中国最神秘的书《山海经》其实讲的是一群外星人在地球的生活?

事实是否真的像登月者们亲眼所见的那样,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无巧不成书,最近在中国全网络上神奇蹿红的一篇关于外星生命和人类起源研究的长篇论文《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也列举了大量证据来推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的事实。和美国人善于从最近几十年发生的真实事件索取证据不同,这篇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文化和传说入手,中间不停地结合最新科学论证,追寻外星生命曾在地球生活过很长时间的遗留踪迹。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奇书《山海经》中,作者发现,早期的人类历史里,并没有“月亮”这个东西,“月亮”的出现,其实仅仅只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月亮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开始了一番剥茧抽丝般的科学推测,在作者经过一系列无懈可击的科学推测之后,当我们再一次阅读我们熟悉的“远古神话”的时候,分明看到的就是一群外星人在地球生活景象的真实历史记录,而月球,竟然是这些外星人的宇宙飞船!无数科学研究表明,月球是一个空心体,而且极可能是人造空心体。作者说,其实,人类的传说往往都是真实的,只是我们和当事人不可再遇,便觉得一切是传说——诺亚方舟的传说后来不就证明是确有其事么。
在这本书里,作者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永远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因为月球背面正是外星人的基地,外星人不会让我们看到。人类一直自欺欺人说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但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6,从来没有一颗卫星的体积只比母星只小这么一点!月球,每天都在安静地围绕着地球在转,外星人一直在那里静悄悄地看着我们。而且,在《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本书里,作者分析人类绝对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而是月球上的外星人通过基因重组制造的,伟大的人类,不过是外星人的一个“作品”罢了。看了这个帖子,再想想阿姆斯特朗最近所说的话,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已经没法不相信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个事实了。据说在6000年前,月球曾经莅临过地球,而且,在现在的地球上,发现过很多来自月球的陨石。地球的年龄是44亿年,而月球的年龄,竟然是200亿年。

注:摘至<北京晨報>
http://www.morningpost.com.cn/ltrt/2010-09-25/73980.shtml

2011年4月1日星期五

“长期受虐,我该怎麼辦?”

上個月,有位印裔婦女到我們位於北海拉惹烏達的服務中心求助,希望能脫離丈夫的魔掌。原來她長期遭受到丈夫的虐待,有時候甚至被丈夫打得頭破血流,必須送院治療。

我問這位婦女:“為什麼不報警?”,“為什麼不離開丈夫?”

婦女給予我的答復是--丈夫常常利用孩子來要脅她,不讓她離開。

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她還是順從丈夫的“命令”,繼續待在他的身邊受虐,直到忍無可忍,才向我們發出求助訊號。

其實,有許多面對家暴的婦女因不想把事情鬧大,而沒有向警方投報,以致施暴者一而再、 再而三的犯下這些罪行。

要遏止情況惡化,受害者其實應該勇敢地站出來,向暴力說“不”。唯有勇敢揭發施虐者不當的行為,問題才能真正獲得解決。

另外,當你或家人遭受到他人虐待時,請直接撥打“婦女醒覺中心” (WCC) 的熱線求助。除了婦女醒覺中心之外,受虐者也可以直接到附近的警局報案。

當你向警方投報時,你可以堅持要求警察允許你留在警局,保護你的安全,直到聯絡親人來協助你。如果警察未提供協助,請記住警察的姓名、臂章號碼、報案時間,以便往後再向警方申訴。

《認識多一點》

(一) 何謂婦女醒覺中心 (WCC) ?

-婦女醒覺中心 (前稱婦女援助中心) 成立於1985年,主要是提供免費服務如輔導,短期庇護所和法律資訊於面對問題的婦女和小孩,其中讓他們有權力生活在一個沒有暴力和安全的社會裡。



(二) 當你遭受虐待時,你該如何自保?

一般上,出手打妻子的丈夫通常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不停的重演,隨著毆打次數增加,傷害也將會愈來愈嚴重。

所以如果你遭受虐待而無法離開,為求自保,你平日可以做一些準備,如隨身把現金、身份証、結婚証書、 銀行存款簿等重要文件,然後放在一個隨身的袋子中,一旦發生暴力,可以隨時攜帶離開。

當你被丈夫虐打時,請保持冷靜,一有機會立刻逃離現場,到鄰居、親戚、朋友或尋找他人的幫忙。

最後再到醫院申請驗傷,再向婦女醒覺中心(WCC)  04-2280342尋求協助。

作者: 葉進強

注: 此文已刊登在檳州BULETIN MUTIARA 第1期

2011年3月17日星期四

福岛核电站過去頻發生意外


本月11日,宫城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建成44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这场地震与海啸的灾难性袭击中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自12日开始,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一号、三号、二号、四号反应堆相继发生爆炸或火灾。该核电站内的五号、六号反应堆温度也出现上升。

日本首相菅直人十分不满东京电力公司在核电站连续发生意外问题上的反应,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更多信息也开始浮出水面,公开信息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存在28次篡改记录、超长服役、瞒报事故等种种问题。

6个反应堆均现险情

本月15日清晨,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反应堆发生爆炸。16日近5时许,四号反应堆再次发生大火。而此前发生爆炸的一号、三号反应堆,仍处于紧急处理中。

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福岛工业区,同在该工业区内的有福岛第二核电站。两个核电站统称为福岛核电站。第一核电站共有6个反应堆,第二核电站拥有4个反应堆。经受地震及海啸袭击后,第一核电站6个反应堆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情况。

昨日下午,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第一核电站五号、六号反应堆温度继续升高,现场应急人员已开始向五号、六号反应堆灌水。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三号反应堆上空的核辐射超过飞行员所能承受的50毫希,自卫队直升机放弃在三号反应堆上方空投海水冷却反应堆的行动。同时,更多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信息开始渐渐为公众知晓。

一代堆即将超期服役

资料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于1967年9月动工,次年11月并网,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2号-6号机组分别于1974年7月、1976年3月、1978年10月、1978年4月、1979年10月投入商业运行。专业人士称,福岛第一核电站所使用的单层循环沸水堆技术,又被称为一代堆,目前国际上已无人使用。按照目前的设计分类,二代堆的设计寿命一般为40年,三代堆则按照60年的使用寿命设计。

有报道称,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进行了分析,并上交了报告。根据报告,一号反应堆已出现系列性的老化。但报告中同时也称,对于这些系列性的老化,已针对性地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方案。

2011年3月2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将迎来运营40周年,但今年2月,一号反应堆又得以延寿20年,预计到2031年正式退役。

数据记录被篡改28次

真正让福岛第一核电站陷入舆论漩涡的,是数据记录被多次篡改。

据称,1978年,福岛第一核电站就曾发生临界事故,但直到2007年,这一事故才被公众获知。相似的记录还有2005年,里氏7.2级地震导致福岛县两座核电站中存储核废料的池子中部分池水外溢;2006年,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曾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自1977年起,其下属的3家核电站在总计199次的定期检查中曾隐瞒安全隐患,篡改数据。在所有这些篡改数据记录的案例中,便有3月12日首先发生爆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一号反应堆。据称,该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年至1998年间先后28次被篡改。2008年6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再次出现意外,5加仑少量放射性冷却水泄漏。 (综合央视、中国日报等报道)

■相关链接

第一核电站大事记

●1967年 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动工,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

●1978年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临界事故,但直到2007年,这一事故才被公众获知;

●2002年 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与29起编造虚假检查报告事件有关,5名高层辞职,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因未按要求进行安全壳密封试验而被要求强制关闭一年;

●2005年 里氏7.2级地震导致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存储核废料的池子中部分池水外溢;

●2006年 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2007年 东京电力公司承认曾28次篡改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数据;

●2008年 6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再次出现意外,5加仑少量放射性冷却水泄漏。

注:此文取自鳳凰網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专家解读:日本核危机最糟糕的结果会怎样


截至昨天,日本核危机仍在不断恶化。

人们有疑问,如果危机持续,最坏的结果会是怎样?

核反应堆和煤气灶不一样,煤气灶只要把煤气切断,就完全没有火了。反应堆利用的是一种叫铀235的核燃料连锁的核裂变。当你把控制棒插到这个堆芯的底部的话,它把中子大部分都吸掉了,没有中子,裂变反应不能进行,连锁的裂变反应就停堆了。但是,正常的停堆之后,还有百分之几的核燃料还在继续的裂变反应,不可能彻底停下。只要有裂变反应它就会放出热量。

人们本来利用裂变时放出的热量,加热水产生水蒸气来推动汽轮机发电。虽然停堆了,但是这个热源还存在。除此之外,反应堆里还有很多水,本来把热源传导出就是靠这些水,温度升高后,水蒸发成蒸汽,容器的压力就会升高。正常的情况下面,停堆以后冷却系统就会正常工作,来冷却这个堆芯。冷却水主要是通过泵把外面的水抽进来,把里面的热水抽出去,形成一个循环。

水循环需要有动力支持。正常情况下,反应堆有三路电源,现在三路电源全部失效,所以不能冷却,温度越来越高,蒸汽压也越来越高。问题就出现了。

日本技术人员想了一个办法,打开密封的不锈钢容器的阀门,把里面的气体排出去一点。正常状态下,容器内部的气体是不容许直接向大气排放的,因为这个反应堆里多少有一些放射性的元素。但是地震之后出现了非正常情况,压力容器难以承受巨大压力。

据新闻报道,1号机组已经有少量燃料棒熔化,铀235的氧化物做成的燃料棒不直接放进反应堆,外面有一层锆合金密封,锆合金本身耐高压高温,但当温度超过了一定限度的时,高合金棒开始熔化,里面的核燃料暴露出来。当高压的蒸汽喷出去的时候,也就把放射性的元素带出去了,周边环境会受到辐射。

媒体所说的中心控制室里面,放射性比正常值上升了1000倍,指的就是上述这个情况。虽然总体的辐射量不是太大,但日本政府为了预防,把人员撤离的范围从3公里扩大到10公里。

最坏的情况,就是温度持续升高最后达到压力容器承受不了的程度,容器破损炸开。这时,所有放射性物质彻底暴露在空气中。

但是目前来说,即使出现最坏情况,影响依然非常有限,距离远根本没有问题。核心受灾区,依然在半径二三十公里的范围里面。

理论上说,出现最糟的结果之后,距离日本遥远的地方也会受到影响。爆炸形成的微粒会漂浮在空中,一部分比较轻的气溶胶,飘洒得比较远,远方的人受到辐射。

但事实上这种辐射影响太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就有各种辐射,这被称为“本底辐射”。附加的辐射并非就等于一定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疾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影响整个欧洲。北欧、瑞典、挪威都测量到放射性辐射增加。然后,经过一段时间,70多个国家联合评估发现,人们受到的附加辐射其实不多,相当于一年的“本底辐射”增加了一倍,没有发现对公众健康有巨大影响。”(袁竹书 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早报记者 韩晓蓉 整理
2011年03月16日 12:5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袁竹书

“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此文章是來自: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中心的博士Josef Oehmen的分析。

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Josef Oehmen撰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的文章,鎮以相对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核安全问题。

刊发此文主要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中文译者为V2EX网站上的Livid。
以下为文章正文: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让大家对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感到放心。事态确实严重,但是已经在控制范围内。这篇东西很长!但是你读完之后,你会比世界上任何记者都明白核反应堆究竟是怎么回事。

核泄漏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显著的泄漏。

“显著泄漏”大概会是个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长途飞行,或是喝下一杯产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辐射地区的啤酒,所受到的辐射要多一些。

我读了自从地震发生以来的所有新闻报道。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篇是准确或是无误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在日本的通讯问题)。关于“没有一篇是无误的”,我并不是指那些带有反核立场的采访,毕竟这在现在也挺常见的。我指的是其中大量的关于物理和自然规律的错误,及大量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可能是因为写稿子的人本身并不了解核反应堆是如何建造和运营的。我读过一篇来自CNN的3页长度的报道,每一个段落都至少包含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250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3000摄氏度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2200摄氏度)制成的长桶,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接着这些燃料单元被放入反应堆内。所有的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心(core)的内容。

锆锡合金外壳是第一层护罩,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

然后,核心被放入“压力容器”中,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蒸汽压力锅的比喻。压力容器是第二层护罩。这是一个坚固结实的大锅,设计用于容纳一个温度可能达到数百摄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容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的这些“硬件”——压力容器,各种管道,泵,冷却水,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第三层护罩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当核心完全熔融时,将其包裹在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的下方,铸造了一个非常巨大厚实的混凝土大碗,这一切都在第三层护罩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就像是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压力容器爆裂(并且也最终融化的话),这个大碗就可以装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这个大碗设计成让融化的燃料能够向四周铺开,从而实现散热。

在第三层护罩的周围包裹的是反应堆厂房。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将各种风吹雨打挡住的外壳(这也是在爆炸中被毁坏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确实是通用电气的Mark I型沸水堆。新闻里露出钢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厂房,里面的安全壳应该没事。

核反应的一些基本原理

铀燃料通过核分裂产生热量。大的铀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这样就产生热量及中子(构成原子的一种粒子)。当中子撞击另外一个铀原子时,就触发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而现在的情况是,当一堆燃料棒凑在一起时就会很快导致过热,然后在45分钟后就会导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是绝对不可能导致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颗原子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伊朗)。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压力积攒,氢气爆炸然后摧毁了所有的护罩,接着将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挥洒到了外界(就像一颗 “脏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发生,及为什么不会发生,请继续看下面。

为了控制链式反应的发生,反应堆操作员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从而瞬间停止链式反应。一个核反应堆是这样设计的: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所有的控制棒是不会用到的。冷却水会在核心产生热量的同时带走热量(并转化为蒸汽和电力),并且在常规的250摄氏度的运转温度下还有许多余地。
而挑战在于将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链式反应后,核心依然在产生热量。虽然铀元素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但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这些元素的衰变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不会再从铀元素中产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铀元素就停止衰变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然后在衰变结束的过程中,大约几天时间内,核心就会最终冷却下来。

目前让人头痛的就是这些余热。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纵深防御”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2200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11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容器内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是550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漏”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N-16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容器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容器内(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在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被旋松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45分钟后达到其2200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漏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 3000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漏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A计划”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B计划”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漏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核反应堆内的第一类放射性物质就是燃料棒中的铀元素,及放射性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这些物质都在燃料棒内部。

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产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都非常短,这意味着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物质。“很短”的意思就是几秒。所以即使这类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它们也是毫无危害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约就在你读完“R-A-D-I-O-N-U-C-L-I-D-E”的这几秒内,这类物质就衰变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这类放射性物质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气(构成大气的气体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气体比如氩。但是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当铀原子裂变时,会产生一个中子。大部分的这些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铀原子,由此链式反应就一直持续发生。但是其中的一些会离开燃料棒并撞击到水分子,或是冷却水中的空气。然后,一个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会“捕获”这个中子,并变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数秒内它就会衰变到它本来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类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泄漏中非常重要。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试着去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8.9级地震的威力是8.2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5倍,而不是0.7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为日本的工程技术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来了。

当8.9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3%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一切情况是平稳的。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在设计核电站时,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纵深防御”。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为了你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你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而所有的防卫的底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层护罩,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纳于其中。

当柴油发电机组被冲走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8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而在这八个小时内,需要为反应堆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当地的输电网络已经被地震摧毁。柴油发电机组也已经被海啸冲走。所以最后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整个事件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糟糕。运来的柴油发电机无法连接到电站(因为接口不兼容)。所以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

在这个点上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纵深防御”中的更进一层。理论上供电系统不至于彻底失效,但是现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纵深防御”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
(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2200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11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容器内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是550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漏”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N-16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容器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容器内(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在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被旋松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45分钟后达到其2200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漏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 3000摄氏度。目
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漏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A计划”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B计划”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漏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 核电站会回到安全状态并始终安全。
◆ 日本处于第4级别INES核紧急状态:核电站内事故。这对于拥有电站的公司是件糟糕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影响。
◆ 在释放压力时释放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包括非常小剂量的铯和碘同位素。如果在释放时你正好坐在出口上,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戒烟使得你的期望寿命值回归从前。这些铯和碘同位素会被带入海水,然后就不会再检测得到。
◆ 第一层护罩出现了一些损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铯和碘同位素也被释放到了冷却水中,但是不会有铀或是其他什么脏东西(因为氧化铀不溶于水)。在第三层护罩内有用于净化水的装置,这些具有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会在那里被去除并且存储为核废料。
◆ 用于冷却的海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但是因为控制棒已经完全插入,所以链式反应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核反应没有发生,因此也就不会加剧海水的活化。链式反应过程的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在这个阶段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这进一步减轻了海水的活化。因此最坏情况就是:用于冷却的海水中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是这些海水也同样会经由内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
◆ 最终会用正常的冷却水取代海水。
◆ 反应堆核心会需要进行拆除并运到处理厂,就像通常的燃料更换一样。
◆ 燃料棒和整个核电站需要进行彻底安全检查,以避免潜在的危险。这通常需要4到5年。
◆ 全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防护会进行升级,以确保它们可以抵抗住9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 我认为更显著的问题是随后的全国供电。日本的55座反应堆中的11座已经全部关闭并等待进行检查,这直接减少全国20%的核电电力,而全国30%的电力靠核电供应。我目前还没有去考虑日本国内其他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短缺的电力需要依靠天然气发电站供应,而这些电站通常只是在供电高峰时用于应急。我不是十分清楚日本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的能源供应链,及港口、炼油厂、存储及运输网络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这些都会导致电费增加,及用电高峰和重建时的电力短缺。
◆ 而这一切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灾后应急需要解决避难所,饮用水、食物、医疗、运输、通讯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电力供应。在一个供应链倾斜的时代,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我们都会遇到挑战。

注:有關文章取自鳳凰網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鲜为人知地震事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1日消息,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近期全球频繁多发的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日本9.0級地震,海地7.3级地震和智利8.8级地震3次强震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人们在担惊受怕的同时,对一些关于地震的事实却知之甚少。以下就是13个鲜为人知的关于地震的事实:

  1. 科学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万次地震。其中,大约10万次地震可以被人们感觉到,大约100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每年大约要经历1万次地震,但大部分都感觉不到。

  2. 随着圣安德烈斯断层两侧板块的滑动,美国旧金山市正在以每年2英寸(约合5.08厘米)的速度向洛杉矶移动,这一速度仅仅相当于人类指甲的生长速度。这两座城市将于数百万年后碰撞到一起。这一结果尽管很可怕,但是由于板块的滑动是南北运动,因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不会陷入海洋。

  3. 尽管许多人都认为三月份是地震月,事实上并非如此。1964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峡湾地区发生了规模9.2级大地震。这次大地震也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该次地震造成了125人死亡,3.11亿美元的财产损失。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了9.1级地震。然而,接下来美国的三次最大地震分别发生于2月、11月和12月。

  4. 史上最致命的地震于1556年1月23日发生于中国陕西。这次地震造就了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据估计,当时有83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

  5. 太阳和月球可导致地震发生。很久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太阳和月球可在地球的地壳上产生潮汐。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和月球对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牵引力可引起地下更深层次的震动。

  6. 2010年2月27日发生于智利的8.8级大地震造成了智利康塞普西翁市向西平移了3.04米的距离。据科学家介绍,这次地震还轻微地改变了地球的自转,将一个地球日缩短了1.26微秒。

  7. 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地震气候”的说法。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介绍,从统计数据看,地球上地震的分布事实上也有“寒带气候区域”、“热带气候区域”和“雨带气候区域”等等。但是,科学家们认为,气候并不会以一种物理的方式影响地面之下数英里深的震源。与地壳运动的力量相比,大气压力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大气压力的影响不会触及到地壳的深层。

  8. 发生于2004年的印尼大地震稍微削平了地球赤道的膨胀程度。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9级以上地震,该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了超过20万人丧生。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灾难性陆地位移导致了赤道鼓起的程度有所减轻,使得地球变得更圆。

  9. “太平洋火环”是地球上地质运动最活跃的区域。这个环带是一个地震高发区,它包含了南北美洲的沿海地区以及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地区。许多大地震都发生于这个环带上两大板块边界碰撞之时。

  10. 石油开采可导致小规模地震。当然,这些地震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熟知的地震。石油一般发现于湿软的沉积层中。当石油被开采出来后,其他的岩石会移动到这里并填补石油留下的空间,因此会产生“微型地震活动”,这种地震人们一般感觉不到。

  11. 有史记录以来最强烈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于智利的9.5级地震。

  12. 发生于地球一端的地震也会震动地球的另一端。通过对2004年引起灾难性海啸的印尼大地震的研究,地震学家发现这次大地震同时对美国加州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产生影响。发生于1960年的智利9.5级大地震造成全球震动达数日之久。

  13. 据美国密苏里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斯蒂芬-高介绍,在过去15年中,地球上的地震活动变得更加活跃。当然,并不是所有地球物理学家都同意这种观点。(彬彬)

注:此文取自 新浪科技

2011年1月5日星期三

認識多一點我國─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馬來語:Malaysia、爪夷文:مليسيا),東南亞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是一個由十三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家,面積有329,8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共分為兩大部分,之間有南中國海相隔著: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接壤;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故馬來西亞的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首都吉隆坡,布城是聯邦政府所在地。全國人口超過2800萬。 雖然官方宣稱是一個回教國家,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有許多宗教、族群及語言並存。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稱為最高元首,而政府由國會最大黨或聯盟領袖的首相所領導,政治體制是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寺制度。外交方面,馬來西亞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協(英語:ASEAN)的創立國之一。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這個名稱是在1963年被採用,當時已經存在的馬來亞聯合邦,加上新加坡、北婆羅洲與砂拉越共同參組這個新的聯邦。

在此之前,這個名字本身已經隱約用來指稱東南亞的某些地區。在1914年芝加哥出版的地圖上,馬來西亞這個字指的是馬來群島之內的某些領土。

這個區域的大陸部分稱為馬來亞聯合邦,直到1963年與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合組馬來西亞為止。菲律賓的政治人物一度考慮將他們的國家命名為馬來西亞,但在1963年這個名稱已先被採用。

在1963年組織聯邦時,其他的名字曾被考慮:其中一個是狼牙脩(馬來文:Langkasuka ),這個名稱源自在公元1世紀到2世紀,在馬來半島上半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王國。

末羅瑜(Melayu)一詞源自梵文 Malaiur 或 Malayadvipa ,可譯為」群山之地」,這個詞由古代印度商人所採用,指稱馬來半島。這個名稱後來用來指末羅瑜王國,它在7世紀到13世紀存在於蘇門答臘。

在1850年,英國民族學家喬治厄爾(George Earl),在印度群島和東亞期刊的文章中,建議將印尼群島命名為Melayunesia 或 Indunesia 。他支持前者用作殖民者命名。法國航海家杜蒙德於維爾在1826年於大洋州從事探險時,發明了Malaisia、密克羅尼西亞群島(Micronesia)與美拉尼西亞(Melanesia)這三個字彙,將這些太平洋文化和島群從玻里尼西亞區分出來。

1831年,他將這些名稱提交到法國地理學會對於Malaisia這個名稱,杜蒙德於維爾已經考慮到一個區域,包括現今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當時,有人認為,這個區域的居民可能被指稱為「馬來人」,符合那個時代的觀念,一個馬來種族,但這有別於當代的定義,其中「馬來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的一個族群,使用馬來語,住在蘇門答臘東海岸、廖內群島、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沿岸。相關的語詞「馬來世界」用來指這個廣大的地理區域。

馬來西亞歷史

馬六甲愛化摩沙(A Famosa)城堡,由葡萄牙人於16世紀所建。人類在這個區域棲息的最古老證據可追溯到距今四萬年前。第一批居住在馬來半島的人類是尼格利陀人又稱矮黑人。

古代印度人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印度文:Suvarnadvipa,英文:Golden Peninsul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圖上,也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拉丁語:Golden Chersonese),馬六甲海峽則稱為象牙海灣(拉丁語:Sinus Sabaricus)。

華人與印度人在2世紀與3世紀在此區域建立許多貿易港與城鎮,依據中國史料記載,數量多達30個。兩國對馬來西亞的地域文化影響深遠。在公元的最初幾個世紀直至公元十四世紀初,馬來半島的人們主要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等等的印度宗教,早在公元4世紀,更採用梵語做為書寫文字。

在7世紀到13世紀之間,馬來半島的許多地區由三佛齊帝國所統治,其中心位於蘇門達臘的巨港。在三佛齊衰落後,以爪哇為統治中心的滿者伯夷帝國對於大部分的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及婆羅洲沿海地區具有影響力。來自三佛齊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普遍被認定為馬來半島的第一個獨立國家。

拜里米蘇拉的王子,美甲·伊斯坎達·沙轉信伊斯蘭教,而且 馬六甲蘇丹王朝的顯赫地位及政治勢力促使伊斯蘭教傳遍臨近小國,某種程度上在15世紀加速回教為馬來人的主要宗教。另外,此時的馬六甲也成為了國際上和東南亞最繁忙的貿易港口之一。

首度的殖民統治發生於1511年,葡萄牙征服了馬六甲,建立其殖民地。於1641年,馬六甲遭荷蘭攻陷。大英帝國在1786年立足於馬來半島,那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向吉打蘇丹租借了檳城。不久,英國方面採取詐取計謀奪得檳城。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1826年,檳城、馬六甲、新加坡與納閩聯合組成了一個英國海外領地,名為海峽殖民地。在20世紀之交,彭亨、雪蘭莪、霹靂與森美蘭,合稱為馬來聯邦,實際上控制在英國代辦手裡,幫助這些馬來統治者管理國事,這些代辦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

在馬來半島上的其他五個州合稱馬來屬邦,雖然並未直接受到英國統治,也在20世紀初接受了英國代辦。沙巴受到英國北婆羅洲公司控制。詹姆士·布魯克從文萊蘇丹手中取得砂拉越,以」白色拉惹」(White Raja)或」白膚國王」身分統治這個國家直到1946年,將這塊領土交給英國為止。

日軍進犯馬來亞吉隆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日本佔據馬來亞,各族間的關係日趨緊張,然而大眾對獨立的支持亦逐漸增長。

戰後英國宣布了一個組織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的計劃,這將原先屬於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的蘇丹國,加上檳城和馬六甲(但不包括新加坡)合組一個英國海外領地,並在數年後獨立。這個計畫遭到馬來人強力反對,因為它削弱了馬來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將公民權賦予馬來亞華人與少數民族。

馬來亞聯邦在1946年建立,在1948年解散。代之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在英國保護下,恢復了馬來蘇丹國各統治者的自治權。與此同時,共產黨則在積極準備暴動。馬來亞共產黨發動游擊隊行動,期望迫使英國勢力撤離馬來亞。在馬來亞緊急狀態從1948年持續到1960年,並有英聯邦軍隊駐紮在馬來亞,從事反游擊隊戰爭。1963年,馬來亞連同英國海外領地的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合組馬來西亞,是一個由馬來族、華族與印度族等共同建立的國家。

原先決定馬來西亞將於1963年8月31日正式成立,這天恰好是馬來亞獨立以及英國賦予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自治權的紀念日。然而,印尼總統蘇卡諾提出反對,而且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發動了多次抗爭行動,延遲了馬來西亞的成立。最後,馬來西亞誕生於1963年9月16日。

吉隆坡獨立廣場,馬來西亞人每年8月31日在此慶祝獨立紀念日。在獨立之初,引發了情勢升高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衝突 (Konfrontasi)、新加坡最終在1965年選擇退出,以及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

1969年5月13日,首都吉隆坡發生種族衝突。在五一三事件之後,由敦阿督拉薩所發起的頗受爭議的新經濟政策,目標是以合乎比例的方式,增加土著("bumiputera")的經濟權力比例。此後,馬來西亞維持一套精心規劃的族群政治平衡,政府體系試圖將整體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經濟政策相結合,以提倡所有民族的平等參與。

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馬來西亞經歷了巨大的經濟成長。由原先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製造業與工業為主的經濟,特別在電腦與消費性電器產品。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畫而改變。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星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馬來西亞南北高速公路、雪邦國際賽道、多媒體超級走廊、砂拉越巴貢水壩以及[[布城]直轄區]:新的聯邦行政首都。

在1990年代晚期,馬來西亞受到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副首相安華去職所導致的政治不安所撼動。原因為自1957年以來就執政馬來西亞的政黨:國陣腐敗以及貪污問題嚴重。

注:此文乃取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