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馬來語:Malaysia、爪夷文:مليسيا),東南亞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是一個由十三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家,面積有329,8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共分為兩大部分,之間有南中國海相隔著: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接壤;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故馬來西亞的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首都吉隆坡,布城是聯邦政府所在地。全國人口超過2800萬。 雖然官方宣稱是一個回教國家,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有許多宗教、族群及語言並存。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稱為最高元首,而政府由國會最大黨或聯盟領袖的首相所領導,政治體制是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寺制度。外交方面,馬來西亞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協(英語:ASEAN)的創立國之一。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這個名稱是在1963年被採用,當時已經存在的馬來亞聯合邦,加上新加坡、北婆羅洲與砂拉越共同參組這個新的聯邦。
在此之前,這個名字本身已經隱約用來指稱東南亞的某些地區。在1914年芝加哥出版的地圖上,馬來西亞這個字指的是馬來群島之內的某些領土。
這個區域的大陸部分稱為馬來亞聯合邦,直到1963年與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合組馬來西亞為止。菲律賓的政治人物一度考慮將他們的國家命名為馬來西亞,但在1963年這個名稱已先被採用。
在1963年組織聯邦時,其他的名字曾被考慮:其中一個是狼牙脩(馬來文:Langkasuka ),這個名稱源自在公元1世紀到2世紀,在馬來半島上半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王國。
末羅瑜(Melayu)一詞源自梵文 Malaiur 或 Malayadvipa ,可譯為」群山之地」,這個詞由古代印度商人所採用,指稱馬來半島。這個名稱後來用來指末羅瑜王國,它在7世紀到13世紀存在於蘇門答臘。
在1850年,英國民族學家喬治厄爾(George Earl),在印度群島和東亞期刊的文章中,建議將印尼群島命名為Melayunesia 或 Indunesia 。他支持前者用作殖民者命名。法國航海家杜蒙德於維爾在1826年於大洋州從事探險時,發明了Malaisia、密克羅尼西亞群島(Micronesia)與美拉尼西亞(Melanesia)這三個字彙,將這些太平洋文化和島群從玻里尼西亞區分出來。
1831年,他將這些名稱提交到法國地理學會對於Malaisia這個名稱,杜蒙德於維爾已經考慮到一個區域,包括現今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當時,有人認為,這個區域的居民可能被指稱為「馬來人」,符合那個時代的觀念,一個馬來種族,但這有別於當代的定義,其中「馬來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的一個族群,使用馬來語,住在蘇門答臘東海岸、廖內群島、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沿岸。相關的語詞「馬來世界」用來指這個廣大的地理區域。
馬來西亞共分為兩大部分,之間有南中國海相隔著: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接壤;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故馬來西亞的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首都吉隆坡,布城是聯邦政府所在地。全國人口超過2800萬。 雖然官方宣稱是一個回教國家,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有許多宗教、族群及語言並存。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稱為最高元首,而政府由國會最大黨或聯盟領袖的首相所領導,政治體制是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寺制度。外交方面,馬來西亞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協(英語:ASEAN)的創立國之一。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這個名稱是在1963年被採用,當時已經存在的馬來亞聯合邦,加上新加坡、北婆羅洲與砂拉越共同參組這個新的聯邦。
在此之前,這個名字本身已經隱約用來指稱東南亞的某些地區。在1914年芝加哥出版的地圖上,馬來西亞這個字指的是馬來群島之內的某些領土。
這個區域的大陸部分稱為馬來亞聯合邦,直到1963年與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合組馬來西亞為止。菲律賓的政治人物一度考慮將他們的國家命名為馬來西亞,但在1963年這個名稱已先被採用。
在1963年組織聯邦時,其他的名字曾被考慮:其中一個是狼牙脩(馬來文:Langkasuka ),這個名稱源自在公元1世紀到2世紀,在馬來半島上半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王國。
末羅瑜(Melayu)一詞源自梵文 Malaiur 或 Malayadvipa ,可譯為」群山之地」,這個詞由古代印度商人所採用,指稱馬來半島。這個名稱後來用來指末羅瑜王國,它在7世紀到13世紀存在於蘇門答臘。
在1850年,英國民族學家喬治厄爾(George Earl),在印度群島和東亞期刊的文章中,建議將印尼群島命名為Melayunesia 或 Indunesia 。他支持前者用作殖民者命名。法國航海家杜蒙德於維爾在1826年於大洋州從事探險時,發明了Malaisia、密克羅尼西亞群島(Micronesia)與美拉尼西亞(Melanesia)這三個字彙,將這些太平洋文化和島群從玻里尼西亞區分出來。
1831年,他將這些名稱提交到法國地理學會對於Malaisia這個名稱,杜蒙德於維爾已經考慮到一個區域,包括現今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當時,有人認為,這個區域的居民可能被指稱為「馬來人」,符合那個時代的觀念,一個馬來種族,但這有別於當代的定義,其中「馬來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的一個族群,使用馬來語,住在蘇門答臘東海岸、廖內群島、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沿岸。相關的語詞「馬來世界」用來指這個廣大的地理區域。
馬來西亞歷史
馬六甲愛化摩沙(A Famosa)城堡,由葡萄牙人於16世紀所建。人類在這個區域棲息的最古老證據可追溯到距今四萬年前。第一批居住在馬來半島的人類是尼格利陀人又稱矮黑人。
古代印度人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印度文:Suvarnadvipa,英文:Golden Peninsul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圖上,也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拉丁語:Golden Chersonese),馬六甲海峽則稱為象牙海灣(拉丁語:Sinus Sabaricus)。
華人與印度人在2世紀與3世紀在此區域建立許多貿易港與城鎮,依據中國史料記載,數量多達30個。兩國對馬來西亞的地域文化影響深遠。在公元的最初幾個世紀直至公元十四世紀初,馬來半島的人們主要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等等的印度宗教,早在公元4世紀,更採用梵語做為書寫文字。
在7世紀到13世紀之間,馬來半島的許多地區由三佛齊帝國所統治,其中心位於蘇門達臘的巨港。在三佛齊衰落後,以爪哇為統治中心的滿者伯夷帝國對於大部分的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及婆羅洲沿海地區具有影響力。來自三佛齊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普遍被認定為馬來半島的第一個獨立國家。
拜里米蘇拉的王子,美甲·伊斯坎達·沙轉信伊斯蘭教,而且 馬六甲蘇丹王朝的顯赫地位及政治勢力促使伊斯蘭教傳遍臨近小國,某種程度上在15世紀加速回教為馬來人的主要宗教。另外,此時的馬六甲也成為了國際上和東南亞最繁忙的貿易港口之一。
首度的殖民統治發生於1511年,葡萄牙征服了馬六甲,建立其殖民地。於1641年,馬六甲遭荷蘭攻陷。大英帝國在1786年立足於馬來半島,那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向吉打蘇丹租借了檳城。不久,英國方面採取詐取計謀奪得檳城。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1826年,檳城、馬六甲、新加坡與納閩聯合組成了一個英國海外領地,名為海峽殖民地。在20世紀之交,彭亨、雪蘭莪、霹靂與森美蘭,合稱為馬來聯邦,實際上控制在英國代辦手裡,幫助這些馬來統治者管理國事,這些代辦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
在馬來半島上的其他五個州合稱馬來屬邦,雖然並未直接受到英國統治,也在20世紀初接受了英國代辦。沙巴受到英國北婆羅洲公司控制。詹姆士·布魯克從文萊蘇丹手中取得砂拉越,以」白色拉惹」(White Raja)或」白膚國王」身分統治這個國家直到1946年,將這塊領土交給英國為止。
日軍進犯馬來亞吉隆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日本佔據馬來亞,各族間的關係日趨緊張,然而大眾對獨立的支持亦逐漸增長。
戰後英國宣布了一個組織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的計劃,這將原先屬於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的蘇丹國,加上檳城和馬六甲(但不包括新加坡)合組一個英國海外領地,並在數年後獨立。這個計畫遭到馬來人強力反對,因為它削弱了馬來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將公民權賦予馬來亞華人與少數民族。
馬來亞聯邦在1946年建立,在1948年解散。代之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在英國保護下,恢復了馬來蘇丹國各統治者的自治權。與此同時,共產黨則在積極準備暴動。馬來亞共產黨發動游擊隊行動,期望迫使英國勢力撤離馬來亞。在馬來亞緊急狀態從1948年持續到1960年,並有英聯邦軍隊駐紮在馬來亞,從事反游擊隊戰爭。1963年,馬來亞連同英國海外領地的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合組馬來西亞,是一個由馬來族、華族與印度族等共同建立的國家。
原先決定馬來西亞將於1963年8月31日正式成立,這天恰好是馬來亞獨立以及英國賦予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自治權的紀念日。然而,印尼總統蘇卡諾提出反對,而且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發動了多次抗爭行動,延遲了馬來西亞的成立。最後,馬來西亞誕生於1963年9月16日。
吉隆坡獨立廣場,馬來西亞人每年8月31日在此慶祝獨立紀念日。在獨立之初,引發了情勢升高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衝突 (Konfrontasi)、新加坡最終在1965年選擇退出,以及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
1969年5月13日,首都吉隆坡發生種族衝突。在五一三事件之後,由敦阿督拉薩所發起的頗受爭議的新經濟政策,目標是以合乎比例的方式,增加土著("bumiputera")的經濟權力比例。此後,馬來西亞維持一套精心規劃的族群政治平衡,政府體系試圖將整體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經濟政策相結合,以提倡所有民族的平等參與。
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馬來西亞經歷了巨大的經濟成長。由原先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製造業與工業為主的經濟,特別在電腦與消費性電器產品。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畫而改變。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星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馬來西亞南北高速公路、雪邦國際賽道、多媒體超級走廊、砂拉越巴貢水壩以及[[布城]直轄區]:新的聯邦行政首都。
在1990年代晚期,馬來西亞受到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副首相安華去職所導致的政治不安所撼動。原因為自1957年以來就執政馬來西亞的政黨:國陣腐敗以及貪污問題嚴重。
注:此文乃取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